• 影迷

    52
    菲腊花了两个月的薪金买下八米厘摄影机,本想纪录刚出生女儿的成长,但厂长却要求他为单位服务,拍摄联欢晚会;误打误撞下,居然给他在电影节里捞了个奖。他登时雄心万丈立志成为纪录片大师,冷落娇妻也在所不计。但镜头下的真实却不是人人吃得消。当人民英雄的代价是好同事成了活靶,最後菲腊要在成名与道义之间作取舍。
  • 在波兰一个大学生夏令营中,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助教克鲁斯金斯基,和一个傲慢的终身教授谢莱斯托斯基之间发生争执。另外还有所谓的“政治正确派”和科学最求派之间的矛盾。讨论的议题并非黑白分明,但学生的热情却保持着高亢的状态,将青年的正义感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。
  • 30歲的維特在西里西亞的建築設計公司工作,某日接到家裡的來信,敦促他回鄉探望生病的父親。維特的故鄉是在華沙附近的小城鎮,當他抵達時才知道父親只是藉口患病希望他回來承擔家庭責任。但維特討厭他們的生活方式,他的父親是個酒鬼,他的妹妹貝拉是個花癡,他的姑媽髒亂而揮霍,維特要到外地工作來滿足他們的花費。雖然距前作《水晶的結構》只有兩年,但波蘭的政局已起了變化。華迪洛.哥穆爾卡已經下台,愛德華.蓋萊克成為共黨第一書記。蓋萊克提出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的政策,但是未獲得波蘭人的信任。影片主題是逃避。維特擺脫家人到另一個城市就業;母親早就逃到國外;父親酗酒;妹妹透過性行為。贊祿西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,他通過電影建議我們應該努力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,而不是後退,或沉迷於不能實現的幻想。
  • 赞努西打开国际影坛大门的早期代表作,以繁复而疏离的形式和内省的命题著称。 藉由一心进入知名学府物理系就读的男主角,日后恋爱、辍学、逃离尘世到回归体制的过程,不断从生活、精神、 思想上发掘冲突与辩证,游走在性灵与现实、自由与责任的拉据。不仅反映了当时波兰青年知识份子的心境, 也确立赞努西日后作品的内在主题。
  • 托马斯是位年逾花甲的医生,没有宗教信仰。他一直怀疑自己身患重病。于是,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。答案——或者说迹象——出其不意地始于医院监护室……影片题目灵感来源于华沙的城市墙壁涂鸦。生命是悲剧性的矛盾体,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。赞努西作品《爱在山的那一边》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,剧情的重心转到了意外发现自己罹患绝症的老医生身上。透过主角的挣扎,这部探讨生命、死亡、爱与救赎的「临终电影」,沈稳有力地道出赞努西对哲学与伦理学的省思,参与过不少赞努西电影的老牌演员Zbigniew Zapasiewicz表现可圈可点。《爱在山的那一边》年轻的男主角,挣扎于应该改作服侍上帝的修士,还是回到医学院继续未完成的学业,他千方百计地寻找答案,甚至以危险的方式试炼自己,结果不但让相依为命的哥哥担忧,也连带影响了他和女友的感情。他向一个偶然认识的老医生提出他的疑惑,没料到这位步入生命终结的老人,在最后一刻意外帮助了男主角从自己强加的道德沮丧中挣脱出来。
  • 修伯特是個十幾歲的男孩,他的父親因為滯留在西方不肯回國而被視為叛國賊,母親為了他著想,忍痛將他送到華沙跟姑姑同住。在波蘭共黨高壓統治的時代,這個高貴、難解卻又叛逆的姑姑經營了一家馬術俱樂部,她不但不准男孩叫他姑姑,還為他編造了一段符合政治正確的身世,讓他順利插班就讀。過去在母親嚴格要求正直誠實的教養下成長的修伯特,從姑姑身上發現了不一樣的世界。男孩從疑惑到逐步發現姑姑的秘密,而終於瞭解到一些他原本難以想像的事實,也改變了他對真理的認知。《狂奔岁月》(Cwal At Full Gallop,1996)是赞努西另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。也许是政治情势的转变,也许是创作者自身年岁的增长所致,这部回顾一九五○年代波兰共党高压统治时代的作品,非但没有想象中的正经八百,反而流露了温馨、童稚的情感,赞努西甚至在电影最后现身说法,除了自承某些情节来自个人亲身经历外,甚至带着演员一块谢幕,幽默得紧。
  • 螺旋

    16
    A stranger who turns up at a resort hotel in midwinter, behaves rudely towards other guests and disappears the next day. Found half-frozen in the snow he is taken to hospital where his story is gradually revealed.